兵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形适应性、资源消耗和战术协同。陆军应以轻型坦克和反坦克炮为核心,轻型坦克凭借高机动性适合快速占领资源点,而反坦克炮能有效克制敌方装甲单位。这两种兵种对橡胶资源需求较低,不会过度影响前期建设节奏,同时能形成攻防互补的战术体系。需轻型坦克等级需提升至5-8级才能保证基础作战能力,可通过签到碎片稳步升级。
海军方面建议优先发展驱逐舰和巡洋舰组合。驱逐舰具备优秀的侦察能力和机动性,能为舰队提供战场视野并执行骚扰任务;巡洋舰则作为中坚力量承担火力输出与区域控制职责。这种搭配既避免战列舰过度消耗资源的问题,又能应对大多数海上遭遇战。潜艇虽然具备突袭优势,但在海地常见的近海作战中易被反潜力量针对,需谨慎使用。
空军配置应当以侦察机与轰炸机为主力。侦察机提供的全局视野对掌控复杂战场至关重要,尤其是海地多山地地形中,视野优势能提前发现敌军调动。轰炸机则作为主要打击力量,其跨地形作战特性可同时对陆海军目标造成威胁。运输机在资源充足时可适当配置,用于快速投送陆军单位跨越海域或复杂地形,但需注意其易受战斗机拦截的弱点。
当敌方侧重海军时,应增加空军比重实施压制;若遭遇陆军推进,则需调配反坦克炮与重型坦克构建防线。所有兵种升级都应保持均衡,避免单一兵种过度强化导致战术僵化。资源分配上建议优先保证主力兵种科技等级,次要兵种维持基础战力即可。
后期发展阶段可逐步引入重型坦克和战斗机等高级单位。重型坦克能显著提升陆地战线稳定性,但需配套完善的补给体系;战斗机则专司制空权争夺,为轰炸机提供护航。这些高阶兵种需要建立完整的资源链支撑,建议在控制主要资源点后再进行列装。不同品质兵种存在属性差异,但低品质高等级单位仍可超越低等级高品质单位。
战场指挥中要实时调整兵种比例,通过军团频道协调盟友形成优势互补。海军负责封锁港口切断补给,陆军控制陆地要道,空军则持续施加压力,这种立体作战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各兵种特性。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指挥官对兵种特性的理解深度和临场应变能力,而非单一兵种的强度优势。